中英申遗的比较,想起了英国放弃申遗tatai(2009/7/5 18:05:04) 点击:
109417 回复:
0 IP:
212.* * *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祖先遗存浩如烟海,一个个灿烂的历史坐标,记载着华夏子民怎样从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的蛮荒中,一步又一步地走向开化,走向科学,走向文明。
于是乎,近年来,申报世界遗产的“热浪”滚滚而来。当然,这项工作在各国都备受重视,因为一旦获得世界级殊荣,对当地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推动是不言而喻的,对遗产的保护肯定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国家自从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以来,随着近日五台山的成功入选,已有世界文化遗产、文化与自然遗产、自然遗产38处。可以说,申遗最热的是中国。
从申遗热中,我们当然能够感受到人们对人类文化和自然瑰宝的珍视,但同时也看到,一些地方申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发展经济,想的是用世界遗产的牌子换来大把大把的钞票。
不少实例说明,有与没有世界级的金字招牌,是“冰火两重天”的。不少地方申遗成功后,旅游业迅速火爆起来,国内外游客蜂拥而至,由此带来巨大的经济收入。据资料显示,山西平遥古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第二年门票收入从申报前的18万元一跃而至500多万元;安徽徽派建筑的典型代表古村宏村、西递申遗成功后,旅游人数每年呈现100%的增长。龙门石窟、丽江古城、福建土楼、九寨沟、黄龙、武陵源等世界遗产,多是“人满为患”。
正是因为世界遗产的桂冠能够拉动经济的发展,使旅游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所以各地申遗“乐此不疲”,据说目前全国有两三百个项目有申遗意愿。而在国内某些地方,世界遗产一旦申报成功,大规模的无序开发和随心所欲的利用立即开始,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是也。在利益的驱使诱惑之下,一些世界遗产面临着继续成为“世界遗产”的困扰。按道理,利用世界遗产进行旅游开发的收入,应该是可以使世界遗产得到很好的保护的,但一些世界遗产地因急功近利、追求“政绩”而造成的过度开发和使用,已带来一定程度的危害。“中国的许多世界遗产地因不同程度地错位开发、超载开发,已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以致遗产处于濒危状态。”有人曾提出忠告。
《世界遗产公约》的主旨精神,是在保护和利用世界遗产的关系中,必须确立保护的绝对优先地位。遗产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保护工作应该放在首位。而我们有些地方,应该说是日渐背离了这一精神。申请到了世界遗产,不等同于保护好了遗产,一味追逐经济效益而不注重保护,世界遗产将会面临着或是残缺不全、或是面目全非的命运。由此想起了英国暂时放弃申遗的事。
据报道,英国申请一个世界遗产,需要40万英镑费用,平均每年用于维护的开支为15万英镑左右。另一方面,英国的世界遗产申请成功后,不重视保护的现象也普遍存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警告英国,其27处世界遗产中的伦敦塔、巨石阵等7处可能要被列为《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保护不好不如放弃申遗”,因此英国停止了申请加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工作。
从英国停止申遗中,应该得到什么启示呢?对待申遗和世界遗产,我们应该理性一些。为使华夏文明更好地得到展示与继承的申遗是值得肯定的,当然不排除对世界遗产的价值适当地加以利用,但为了获取“政绩”或追求经济利益而盲目申遗是不应提倡的,获得世界遗产称号后无休止地“竭泽而渔”、不加保护,更是要反对的。科学发展观也应该落实到申遗中,落实到对世界遗产的保护、开发与利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