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 香港:优秀人才可先居港一段时间再定去留pizza(2013/6/5 16:06:02) 点击:
109496 回复:
0 IP:
92.* * * 今年年初,32岁的莫砺顺利拿到了香港永久居留权,此时距他在香港中文大学硕士毕业留港工作正好7年。
香港2003年推出了“输入内地人才计划”,莫砺是较早参与的一员,也是所在公司的第一名非港人雇员。
就在莫砺留港的2006年,香港特区政府在6月28日又推出一项全新的“优秀人才入境计划”,直接吸引内地和海外的高技术人才或优才到香港定居。
如今,莫砺所在的公司已经有多名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海外雇员。与莫砺的公司一样,最近10年,越来越多的香港公司开始接纳优秀的外来员工,更有不少精英人士开始在香港创业发展。
香港入境事务处的数据显示,每年有6000至8000多名优秀内地人才通过 “输入内地人才计划”留港。而截至今年4月30日,“优秀人才入境计划”的获批额则为2458人。
从引进内地雇员
到吸纳优才入境
本科在华中科技大学学习自动化的莫砺,在香港中文大学攻读了精算与投资专业的硕士学位。按照当时的“输入内地人才计划”的要求,莫砺要获得香港的工作签证,必须在毕业后留港的3个月时间里找到雇主;再由在香港注册公司的雇主提出申请,提交公司3年的财务报表,并能证明此工作岗位为香港缺乏人才的岗位。
莫砺记得,他的香港老板决定雇佣他作为公司的第一名内地员工时,是因为从他身上看到了公司发展的新方向,希望今后可以突破香港市场的局限,将业务拓展到亚太更多的地区。
与莫砺不同,来自美国的Jordan Potash在华盛顿做了7年的艺术治疗师,他的职业是利用创意艺术过程帮人解决情绪上的问题。在他之前,香港还没有这样的课程,因此Jordan Potash选择了2006年推出的“优秀人才入境计划”。
“大部分国家会要求有公司的赞助,要有一份全职的工作,没有一个可以像中国香港的‘优秀人才入境计划’这样自由。你可以在一个机构工作一阵子,再到另一个机构工作一阵子。” Jordan Potash表示。
“‘输入内地人才计划’是一项‘工作’计划,而‘优秀人才入境计划’是一项‘设有配额的移民吸纳’计划,借以提升香港在全球的竞争力。”香港入境事务处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解释。
“引入一个人才
可创造2.9个就业机会”
香港曾在1999年推出过面向全球的“优才计划”,2001年出台 “内地专才计划”,后者仅针对资讯科技和金融服务业,申请成功者只能单身来港。
于2003年7月15日实施的“输入内地人才计划”,则取代了之前的“优才计划”和“内地专长计划”,该计划首次不再限定专业与名额,内地居民若具备香港特区所需而又缺乏的特别技能、知识或经验便可按此计划申请来港工作。
它要求申请人须已确实获得聘用,而从事的工作须与其学历或工作经验有关,并且不能轻易觅得本地人担任。有关政策的考虑准则包括申请人的教育背景、申请人有否具备适合该职位的资历及相关经验、该职位空缺能否由本地人士填补等。而获得香港企业聘用的内地人才,还可以将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带到香港定居。
2005年,香港时任特首曾荫权在当年施政报告中指出,在致力培训本地人才的同时,特区政府要更主动地吸引内地和海外精英前来发展,考虑推出一项新的入境计划,让一定数目的内地和海外符合特定资格的人才,在无须事先获得本地雇主聘用的状态下,来港居住一段适当时间,考虑是否留港作长远发展。
最终,“优秀人才入境计划”于2006年6月28日实施,获批准的申请人无须在来港定居前先获得香港雇主聘用。一旦获得批准,申请人可以携带配偶以及18岁以下的未婚子女同时前往定居。申请人可以自主创业,也可以接受雇用。同时,无论是“输入内地人才计划”,还是“优秀人才入境计划”,在港居留满7年后都可以申请香港永久身份证。
香港入境事务处相关人士表示,香港是亚洲国际都会,地理位置优越,中西文化荟萃,再加上拥有公平开放的营商环境,自由流通的资讯网络,以及奉行低税率和简单税制,对优秀人才很有吸引力。而“输入内地人才计划”、“优秀人才入境计划”两套计划的宗旨及审批准则各具特点,为内地及海外的优秀人才及专业人士提供了不同的申请渠道,也有利吸引更多人才来港。
“每引入这样一个人才,就可以给香港社会创造2.9个就业机会,因为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陈丽君教授此前表示。
优秀人才入境计划
文体等明星约占14%
“优秀人才入境计划”的第一批获批者共有83人,其中最为外界熟知的就是钢琴家郞朗。2006年11月27日,郎朗通过优才计划取得香港身份证,第二天,他在入境事务处举着香港身份证的笑脸开始出现在各大报纸的重要位置,“优秀人才入境计划”也一下子进入了公众视野。
此后,周迅、章子怡等演艺界明星,刘璇等体育界明星也都通过“优秀人才入境计划”来港。但是,这也让不少公众产生这样的印象,似乎能够通过优才计划的大都是文体界的“明星”,这样的观点甚至挡住了不少普通行业优秀人才赴港的步伐。
而香港入境事务处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透露,自“优秀人才入境计划”推行以来,截至2013年4月30日,共有2458人获批,其中从艺术及文化、广播及娱乐、体育运动三个行业获分配配额人士共为333人,约占14%,相对来说只占整体的小部分。
根据香港入境事务处的统计,在拿到身份证的申请者中,真正排在首位的是金融会计领域的人才,共有588人,占了总人数23.9%,紧挨其后的分别是信息科技及电讯,以及商业和贸易。
香港入境事务处事实上也正在大力向公众推广“优秀人才入境计划”,特别是希望公众了解这并非是一个由“明星”来参与的计划,普通人中的优秀人才才是“优秀人才入境计划”获批者的主流,希望能够纠正公众这一错误的印象。香港入境事务处工作人员对早报记者说:“入境事务处每年均会参加由贸易发展局举办的‘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并且应不同机构的邀请,包括香港雇主联合会、投资推广署、香港人力资源管理学会及香港管理专业协会等,向各界人士介绍香港各项人才入境计划。”该工作人员称。
此前,一直有关于“优秀人才入境计划”或将降低门槛的说法,对此香港入境事务处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特区政府会不时就香港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就有关计划进行检讨,以配合香港的整体发展,但现阶段未考虑调整计划门槛。入境处每年批核的人数仍会参考咨询委员会因应香港社会及经济需要、业界对有关人力资源的需求、各申请人所属的界别及其他相关因素的建议分配名额。
申请过程便捷
人才流动自由
在复旦大学教授、沪港发展研究所所长陈诗一看来,跨国公司雇用大量的人才,在不同城市和国家之间进行工作调动,以满足其战略需求,而对一个国际化都市来说,排除流动障碍,提供更方便的管理流程,能够加快吸引有国际经验和关键技能的人才前来发展。
莫砺印象最深的就是,无论是申请输入内地人才计划,还是他在香港居留满7年后申请居留证时,他都是依靠网络详细了解全过程。“基本不用询问任何人,就可查到完整流程,只要按照流程去递交材料,政府部门处理的效率会非常高。”莫砺表示。
上世纪80年代在北美冰球界叱咤风云的包比利,现在港担任冰球教练,他同样感慨道:“要决定去另一个国家工作,一般申请过程很繁复,吓怕不少专业人士,而‘优秀人才入境计划’避开很多复杂的程序,很快能入境。”
打开香港入境事务处的网站,在公务服务类目下,公众可以直接下载到两项计划的申请表格,了解计分制度和自己需要下载的材料。
在保证程序公开、公正、简便的基础上,香港近年来也开始尝试放宽限制,更方便人才的流动。莫砺记得,在自己毕业那年,像他这样的非香港生源毕业生,需要在3个月找到工作,而成为内地输入人才后,在受聘期间如工作上需要转职时,需提供充足的证明文件说明情况。
现在,莫砺发现,他的师弟师妹们已经不再受到这些限制,不但毕业后留港寻找工作的时限有所延长,进行工作转职也越来越趋于宽松和方便。2008年,香港政府开始实施一系列放宽大专院校非本地生就业安排的措施,包括毕业生在获准留港期间,可自由从事及转换工作,不需像从前要事先获得香港入境处的批准。除应届毕业生外,此政策也惠及曾在香港修读全日制课程而获得学位的非本地生。这意味着,过往毕业的数以千计非本地高学历人才,能在市场上自由流动。
对于香港加大引才的步伐,是否会因为压缩现在港人的就业机会而引致不满?香港入境事务处向早报记者表示,“优秀人才入境计划”每年输入1000人的名额维持不变,故让海外及内地的优秀人士有机会通过“优秀人才入境计划”来港,不会对本地劳动力市场有任何重大影响。“况且,输入更多外地人才可增强香港的竞争力,有助整体经济发展和创造更多就业机会。”香港入境事务处相关人士强调。
另据该处统计显示,虽然申请人数连年增加,但是每年通过的人数都远远不足1000人,少的年份甚至只有两三百宗。对于实际通过审核的人数和配额相差甚远的情况,香港入境事务处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咨询委员会在进行甄选的过程中,除了会以申请人的整体条件作考虑外,还会参考多项外在因素,包括申请人所属的行业和界别,当时社会经济所缺乏的人才类别以及其他相关情况等作全面的考虑,务求能配合香港的社会及经济发展,吸纳相关的优秀人才。因此,获分配配额的数目不一定会与申请数目成正比。